2023年4月24日,国家航天局新闻宣传办公室和中国航天基金会主办的2023年“中国航天文化艺术论坛”在安徽合肥举办。
此次论坛以“融合共享 文化赋能”为主题,旨在围绕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弘扬中国航天文化艺术,搭建科技、文化创新融合共享平台,聚焦文艺、文旅、文创互促共进,通过观点交互、思想交流、文化交融,促进航天科学技术与文化艺术共同繁荣。论坛包含主旨发言、主题演讲、主题沙龙、签约发布仪式等环节。国家航天局总工程师李国平出席论坛并致辞。
国家航天局新闻宣传办公室主任张涛等相关部门领导专家,围绕推动航天与文艺跨界融合共进、发展航天文化和旅游产业、以航天精神滋养航天科学文化、以全球文明倡议推动航天文化交流等主题作主旨发言。
知名航天专家、 航天员代表、 文化大家、 国际传播专家等作主题演讲,航天文化艺术跨界合作代表参与对话沙龙。中国航天公益形象大使、航天员陈冬,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鲁晓波,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邱成利,法国物理学家克里斯托夫·贾法尔,分别以地球到太空的梦想之旅、艺术与科技融合创新、发挥航天科普场馆作用赋能科普文化传播、用科学知识搭建和平、娱乐和进步的桥梁等为主题分享了观点。

鲁晓波在论坛现场
鲁晓波分享主题是:“艺术与科技融合创新”。他谈到,中华民族拥有“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哲学观念,《周易》中讲“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兰亭序中也有“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的佳句。中华民族自古就有不断的“天问”,盘古开天、女娲补天、嫦娥奔月、屈原问天、敦煌飞天等。探索宇宙是人类伟大的梦想之一,也体现了中国先哲们在探索未知中的探索精神与人文情怀,以及丰富的想象力。
历史告诉我们,任何一个技术创新活跃的时代,无一例外都伴随着人文创新的交融,文化艺术与科技的互动是推动人类创新和文明进步的动力,文化艺术影响科技的发展与传播,科技的发展和创新成果推动文化、艺术的进步。艺术设计与科技的融合创新,将有效赋能科学技术的普及与传播,从科普产品开发到科技场馆和科普传媒创意设计等各方面,以更具体验性和吸引力、更易于理解、接受和参与的方式,传播自然和社会科学知识、推广科技应用、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
在李政道和吴冠中的倡导下,清华美院举办了5届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暨学术研讨会。科学是探索宇宙物质的奥秘,艺术是探索人类感情的奥秘。艺术是直觉的精神审美。 科学是理性的逻辑判断。科学与艺术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共同追求真理的普遍性。设计无处不在,她既要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也要满足人们的精神审美需要,设计是艺术与科学融合的创新活动。设计活动的主要内容,一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不同的历史时代也赋予了设计不同的意义。今天最大的设计项目莫过于航天、深空探测等相关项目。
清华美院一直坚持推动科技与艺术融合创新,无论是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还是在社会服务方面,并展开了大量的实践活动。如奥运会的相关设计、中国高铁相关设计、扶贫与乡村振兴等等;再如将优秀的传统技艺与现代工业制造的融合创新,与宝马公司合作新BMW7系华彩辉耀典藏版的设计。运用了四种中国传统非遗手工艺:刺绣、大漆、霁蓝瓷、降真香,四种传统手工艺的静雅与朴素,真正体现了东方的智慧之美。
我们要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立足于中国文化,彰显中国风格的创新设计,中国风格的创新发展,不能停留于对传统的模仿,更多的是观念、知识和价值的创新。会上举行了鲁晓波专门为航天日创作的《舒羽齐翔》国画作品捐赠仪式,他以八只展翅飞翔的丹顶鹤表达自己对高速发展的中国航天事业和英雄的航天人崇高的敬意与祝福!


中国航天文化艺术论坛是国家航天局着力推出聚焦航天科技与文化艺术融合发展的主题论坛,旨在搭建航天科学技术与文化艺术跨界交流的平台,促进航天文化艺术事业繁荣发展,以融通中外的文化艺术话语,传递中国航天开放包容的态度,传播中国航天精神文化,更好塑造真实立体的中国航天形象。
首届中国航天文化艺术论坛以“融合发展 创想未来”为主题,于2021年9月珠海论坛期间举办。第二届中国航天与文化艺术论坛以“航天点亮梦想”为主题,2022年4月24日“中国航天日”期间在线上举办。
图、文:鲁晓波教授提供
部分摘编自中国的航天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