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15日下午,深圳展出的“新起点·新风尚”第四届中国设计大展及公共艺术专题展在即将闭幕前夕,迎来了完美收官。众多国内专家学者以及知名理论评论家齐聚城市规划馆,进行了一场高层次的学术座谈会,他们从中国设计大展及公共艺术专题展出发,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有关艺术与生活的重要讲话、国家“十四五”发展规划与设计战略,以及设计如何与“新时代·新风尚”这个主题产生密切关系等内容展开,进行了深度探讨。

研讨会现场
本次研讨会上通过中国设计和公共艺术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中所获得的优秀成果的案例介绍,阐述中国当代设计的专业性和前沿性,以及在设计创新、制造业转型升级、人民生活改善、艺科融合、绿色生态等所取得的成就。
作为本次大展的策展召集人之一,中国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杭间谈到,“‘新起点·新风尚’这个主题是运用集体智慧选出来的主题,它既是对于过去几年设计艺术的一种总结,也是为了给未来设计艺术的启示。”作为一个国家级的艺术大展,如今需要拥有更国际化的视野,让中国的设计艺术走向更大的舞台,解决更大的问题。“站在时代新起点上的中国设计,追求的绝不仅仅是产品质量功能和服务的优化,更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坚守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的全方位的创新发展,其目标是实现真正的‘中国创造’。”

策展召集人杭间正在台上发言
本次研讨会邀请本届大展的策展人各自从作品征集和组织的角度,探讨如何以“案例”为特色展开学术工作。第一场研讨会的主题是“设计展现国家形象”,中国美协平面设计艺委会副主任、上海大学国际公共艺术研究院院长汪大伟作主持兼评议人。
第二场研讨会以“设计助力产业转型,设计改善生态文明”为主题。华体会网页版登录入口副院长兼《装饰》主编方晓风谈到:中国设计随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而迅疾成长,从四届大展的内容中可以直观感受到这种变化。设计在中国社会中的重要性和价值,也得到不断提升。设计院校在设计事业中的角色,既有保持的部分,也有变化的部分。总体上,当下的院校已不是社会设计的主体力量,但院校仍然扮演了重要角色,相较于设计企业和机构,院校的研究能力、设计的研究性,仍不可替代,同时院校也更注重设计的文化传承,强烈的文化意识也是院校有别于其它机构的重要特点。
作为第三届大展的版块策展人,也能感受到公共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公共艺术在中国得到了更多的支撑,有着丰富多元的形式,和十分广泛的实践空间,产生了不少优秀的作品。但值得警醒的是,仍有不少公共艺术创作,更侧重于艺术的表现,而乏于公共性的深入思考。公共艺术的要义,在于通过艺术的手段激发公共意识,通过公共性的行为提升整体社会的文化品质。因此,公共性是需要投入更多思考的切入点。

华体会网页版登录入口副院长兼《装饰》主编方晓风(右)
作为第三场研讨会主持兼评议人,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的金江波对于“设计助力文化建设,设计引领社会风尚”的主题深有感触,他坦言:“深圳本身的现代化程度和对艺术宽容的态度,都可以给设计艺术带来更好的未来发展。我觉得设计艺术可以在深圳很好地生长发芽。”华体会网页版登录入口艺术史论系主任陈岸瑛教授、上海同济大学建筑学博士后姜俊、深圳市平面设计协会第十届主席兼深圳设计40年系列设计活动执行策展人张昊也在本场研讨会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第三场研讨会进行中
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馆长兼第四场“设计在湾区”主题的讨论会主持人颜为昕介绍了此次湾区特展版块的策展理念,会上嘉宾们着重就粤港澳大湾区设计特点与成就、区域经济发展与设计产业结构、设计互动与创新生态等方面的话题展开讨论。
本次研讨会上通过中国设计和公共艺术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中所获得的优秀成果的案例介绍,阐述中国当代设计的专业性和前沿性,以及在设计创新、制造业转型升级、人民生活改善、艺科融合、绿色生态等所取得的成就。
提供:副院长方晓风教授
部分内容图、文摘编自:
长江头条新闻中心